近年来,衡阳市侨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侨联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紧扣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大局,充分发挥侨联部门的独特作用,突出侨界特点,凝聚侨心、汇集侨力,助推我市脱贫攻坚工作。
一、基本情况
从2012年开始,全市侨联系统先后派出30名机关干部到各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通过发展产业、精准帮扶、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有效措施,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直接受益人口802户1763人,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为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全市各级侨联发扬侨界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美德,引导侨界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活动。大力实施“千侨帮千户”工程,将精准扶贫与为侨服务相结合,深入推进助学、助医、助困、扶贫等工作,助力“侨爱心工程”落到实处,累计争取各种捐赠1000多万元,捐建、修缮侨爱心学校、养老院、图书馆21个。衡阳市侨商会为100多名贫困学子捐资共20多万元,并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市(州)级侨商组织荣获全国优秀侨商社会组织荣誉称号。市侨联争取浙江新华爱心基金会在市五中连续开办9个“珍珠班”,累计捐助180万元,帮助360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为祁东县、衡南县、常宁市等贫困地区争取捐赠医疗设备约351万元。争取“侨爱心光明行”活动在我市深入推动,为3000名贫困致盲性眼病患者提供免费、精准的眼科医疗服务,折合人民币300余万元。扎实做好联村帮扶工作,积极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向困难归侨侨眷发放慰问金339.03万元,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侨界群众的心中。
二、主要做法
市侨联着力找准脱贫攻坚的结合点,帮助贫困村健全完善党支部职责、“三会一课”、党员议事制度等党组织工作制度,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讲党课、访贫问苦、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送到了村村落落,也把“主题党日”开展到了田间地头,在实现党组织优势互补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一是建立工作研究机制。定期研究制定年度对口帮扶工作计划。市侨联始终把联村帮扶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江红主席任组长,徐志明副主席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扶金辉任联络员。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联村帮扶工作,明确工作措施。
二是建立精准脱贫常规调研机制。每月两次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到村进行一次走访调研,对挂钩帮扶户进行入户走访和摸底调研,详细了解困难群众的家庭成员、生活条件、经济来源、身体状况、产业发展等情况,听取帮扶需求,与当地党员干部一起分析致贫致困原因,并将调查情况整理归类,做好贫困户动态管理,为科学帮扶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市侨联还对困难群众实施跟踪服务、定期回访、分类救助等制度,确保帮扶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促进帮扶工作规范化。
三是拓展脱贫攻坚资源。发挥侨联工作独特优势,积极引导广大侨胞投入脱贫攻坚实践。2012年以来,联系侨商、侨企、侨胞捐赠554余万元用于产业技能帮扶、基础设施帮扶、基础教育帮扶、卫生健康帮扶、慰问救助帮扶等帮扶措施,极大地助推了脱贫工作有效开展。
三、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立标杆、作示范
市侨联主席江红对接衡阳县石市乡双河村(后与邻村合并为观音山村)、衡阳县金兰镇石坳村,实施联村帮扶。市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秘书长徐志明投身市侨联联点帮扶村南岳区红旗村和常宁市玄塘村,他们带头担当、狠抓落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市侨联党组成员胡仲敏在湘西州花垣县挂职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兼衡阳市对口帮扶工作队队长,发挥好“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
一是坚定崇高的政治担当。作为脱贫攻坚带头人,面对脱贫攻坚冲刺中难啃的“硬骨头”,他们始终具备坚定而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刻把握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
二是攻坚克难的能力担当。带头人是脱贫攻坚道路上的“领头雁”,他们除了吃苦耐劳外,还有肯钻研的能力、能学习的精神、愿分享的情怀。江红多次带队深入贫困村,开展“六个一”活动。动员党员企业——衡阳蒸湘腾跃工艺厂来观音山村进行手工编织项目扶贫。江红为观音山村争取了1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治理水土流失,为石坳村争取项目扶贫资金50万用于水塘维修工程、村部建设等基础建设。胡仲敏挂职期间,在他积极争取下,衡阳市落实财政援助资金3550万元,推动双方主要领导互访5次,引进企业3家,开发出消费扶贫系列产品5种,建成扶贫项目28个,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212人,带动花垣县贫困人口脱贫11562人。在全省率先完善“市-县”、“县-乡”的结对扶贫模式,衡阳的12个县市区对口帮扶花垣的12个乡镇。支持花垣县合心农旅兴办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成功获评“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无患子种植基地100亩、中药材白芨种植基地50亩、黄花菜种植基地160亩、油茶示范基地400亩。联系引进新五丰、德福基金、澳门君天等企业在花垣投资建设重点项目。龙潭幸安琪服装厂、民乐湘诚电子加工厂的扶贫车间模式带动了140名群众就地就业,连接了村集体和贫困户分红,成为制造业扶贫的标杆项目。
三是恪尽职守的职责担当。他们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统筹各类资源,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江红积极发挥“致公助学平台”优势,发动党员结对帮扶10名家庭贫困的学生,资助每年的学费及每月100元的生活费,直至他们完成学业。江红还倾尽全力开办“一家一”班即湖南“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开办六个班,解决300余名贫困学子上职业学校的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胡仲敏通过各方渠道,将十八洞的农副产品运往衡阳,累计完成消费扶贫销售总额3263万元。在花垣县举办网络直播培训班,为全县培养网络营销人才73名。
四、主要工作成效
(一)统筹协调、靠实责任,凝聚驻村帮扶工作合力
市侨联为联点帮扶南岳区红旗村、常宁市玄塘村,充分优化各级各类帮扶工作力量,细化明确工作职责任务,构建起同心同向同力的帮扶工作大格局。江红主席、徐志明副主席积极开展“一进二访三联”活动,进村入户、访困问需、访贫问计,单位联村、干部联户。走访慰问侨眷家庭60余户,发放慰问金10万余元。从省侨联公益基金会争取4万元资金重点帮扶10户特困侨眷家庭。为常宁市玄塘村直接筹措资金22余万,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家庭建设。并积极协调,完成了全村电网升级改造工作。
(二)大力发展产业扶贫项目,打造脱贫攻坚造血机制
一是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常宁市侨联协调共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东江村成功签约,其中共创集团计划投入161.7万在东江村建设231千瓦光伏扶贫电站,助力77户318人脱贫。衡东县侨联组织侨眷台属台湾物流园总经理龙检成通过创业就业扶贫,帮助10名贫困户脱贫。启动竹笋加工厂、优质稻种植和水产家禽养殖等项目,进行产业帮扶。二是助学捐资,智力扶贫。通过集中培训、入户宣传、开办道德讲堂等方式,举办各类宣传培训活动广泛开展脱贫政策、致富典型宣传,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衡东县侨联通过侨资学校欧阳遇实验中学,筹集侨资和其他资金帮扶贫困学子。组织专业人员到农村小学和贫困乡村开展心理团体辅导,引导贫困学子健康成长。香港“阅读·梦飞翔”基金会共筹建8所乡村小学图书馆,金额共计15.1万元,引导乡村学子爱上阅读,提升素养。耒阳市侨联动员侨属企业耒阳星宇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赞助3.4万元,对省级贫困乡镇长坪乡34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进行捐助。衡东县侨联在“泛海助学”、“大爱暖神州”、“曙光行动”中为贫困学生争取助学资金95万余元。衡山县侨联协调爱尔兰华侨协会连续14年为望峰万二带中心学校捐资助学,资助学生达到百余人次,捐款数额200多万元。三是多渠道多举措销售扶贫产品。组织机关干部到贫困村开展消费扶贫,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对村农副产品快速验收、快速到款,实现无缝对接,让农特产走出大山,2019年共为村民销售土鸡30000余只、牛羊500余头。四是发展乡村旅游。常宁市侨联统筹近期脱贫与长远发展规划,依托东江峡谷、千年红豆杉(晴雨树)等自然资源,2019年先后完成千年红豆杉广场、生态停车场建设,以及星级旅游厕所的升级改造,东江旅游名片初步形成。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常宁市新建一个27个立方的饮水蓄水池,在衡阳县打水井9口,加固清淤山坪塘5口。在各贫困乡村累计硬化路面8650米,并将万余米乡村路段纳入硬化计划分步实施硬化工程。二是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卫生评比创建活动,协助推进“厕所革命”,乡村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观;助力“穿衣戴帽”民居改造工程完成收尾,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村民幸福指数。
(四)积极开展访贫问苦,解决特困难群众实际困难
一是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原则。让联点贫困户和侨联干部“结对认亲”,实现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具体负责人。二是因户施策。通过进村入户,了解贫困户实际困难,根据贫困户自身的条件和意愿,分别制定了帮扶措施。三是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组织定期走访,并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送去慰问物资,认真开展“六个一”行动,仔细填写扶贫手册和各种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