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第三届湖南省“聚侨兴湘”(娄底)活动在娄底开幕。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卢欣 聂伊岑 长沙报道
9月到10月,2025年非洲侨团侨领侨商湖南行与第三届湖南省“聚侨兴湘”(娄底)活动接连启幕。
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位侨商侨领跨越山海,齐聚湖南,感受三湘大地的蓬勃生机与开放诚意。
如果说中非经贸博览会搭建的是中非合作的“官方金桥”,那么这两大侨界活动则编织着一张更具民间温度、更富市场活力的“全球侨网”。
记者发现,湖南侨务工作正经历着深刻的进阶与蜕变:从“情感联络”向“产业共振”深化,从“单点活动”向“长效机制”演进,从“侨力引流”向“双向赋能”转化,从“区域平台”向“全球网络”拓展。
“聚侨兴湘 侨汇湘江”会上举行了多轮签约仪式。
进阶一:从“情感联络”向“产业共振”深化
以往的侨务活动,乡情联谊、文化交流往往是主旋律。
而今,湖南与侨胞的互动已超越了“一杯酒、一首歌”的浅层连接,直指产业合作与经济发展的核心。
参会者不仅是听介绍、看风景,更是带着项目、揣着资金,深入园区、企业进行精准对接。
比如,在“聚侨兴湘·侨汇湘江”2025非洲侨团侨领侨商新区行活动中,共有15个湘非经贸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涵盖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商、青年创新等多个领域。
埃及华人华侨协会与湖南达嘉维康医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发展总公司签约,共同推动湖南中医药产品与技术走进非洲。
比如,在“聚侨兴湘”(娄底)活动现场,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娄底优势产业项目推介成为绝对主角,侨商们与当地企业负责人围桌而坐,探讨技术合作与市场开拓的可能性。记者了解到,共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88.68亿元,涵盖领域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拓展。
其中,以娄底双峰农机为代表的湖南农机产业,凭借“轻便、适用、实惠”的特点,已畅销至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等20多个非洲国家,2025年一季度,双峰农机出口额达到约7600万元,增长势头强劲。
同时,国机集团等央企也在非深度布局,助力尼日利亚建设了多个水稻机械化中心,有效提升了当地农业产能,为非洲农产品入华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我们回来,更多的是寻根问祖,感受乡情。但现在,湖南为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投资机会和合作平台,让我们能将自身发展与家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位来自南部非洲的侨领如此感慨。
数据显示,近年来侨商在湘投资持续升温,覆盖了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跨境电商等多个领域。
在第三届“聚侨兴湘”活动中发布的“侨助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就是明证。
金龙电缆突破风电关键技术、希迪智驾打造全球最大规模无人驾驶矿卡车队、湘阴佳海构建绿色食品产业新极核等项目,均是侨资侨智与湖南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典范
侨资不仅是“资金活水”,更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成为湖南打造“三个高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这种从“情感共鸣”到“利益共生”的转变,标志着湖南侨务工作进入了更务实、更富成效的新阶段。
2025非洲侨团侨领侨商新区行暨湘非经贸促进活动期间,与会嘉宾参观了湖南湘江新区重点企业展台,并与对口企业交换了联系方式。
进阶二:从“单点活动”向“长效机制”演进
活动有期,合作无界。
湖南正着力将侨务工作从“一场活动一阵风”的模式,转向“常态化联系、持续性服务”的长效机制。
“聚侨兴湘”品牌本身,就是机制化探索的成果。
从首届在邵阳,到第二届在岳阳、株洲,再到本届落户娄底,这一品牌活动实现了在全省范围内的滚动举办,带动了各地市侨务资源整合与对外开放能级提升。
比如,长沙市侨联近五年来持续开展“侨商侨智聚长沙”“海外博士长沙行”等引资引智活动50余场次,邀请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侨领侨商来长考察调研,推荐20余名海外侨领担任市区两级海外招商大使(顾问),形成了持续的聚侨效应。
与此同时,湖南不断加强涉侨平台载体建设。
线上,通过“云推介”“云洽谈”保持与海外侨胞的日常联系;线下,推动在重点园区设立“侨商产业园”“新侨创新创业基地”,为侨胞回国投资兴业提供物理空间和配套政策。
比如,湖南湘江新区打造了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特色载体,为中非创业青年提供全方位孵化服务与资源对接。
此类平台通过提供资源对接、政策解读等全链条服务,有效降低了侨胞回国创新创业的门槛与风险。
又比如,岳阳市侨联通过主动靠前服务,搭建政企对接平台,为涉侨企业纾困解难、赋能增效,切实将侨界“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硬支撑”。
湖南省侨联负责人表示,正努力构建“活动聚侨、平台联侨、服务惠侨、政策引侨”四位一体的长效工作格局,让广大侨胞无论何时回湘,都能找到组织、获得支持、看见机会。
2025非洲侨团侨领侨商新区行暨湘非经贸促进活动在湖南湘江新区举行,现场聘请了10位湖南湘江新区侨界“双招双引”顾问。
进阶三:从“侨力引流”向“双向赋能”转化
传统的侨务工作,多强调发挥侨胞力量助力湖南发展。
而新时代的湖南侨务,更注重的是“双向奔赴、合作共赢”。
一方面,湖南积极为侨胞事业发展赋能。
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期间,非洲好物网购季活动推动了200余款非洲优质农食产品“走进”直播间和商超,并推动中国海关与非洲国家签署5份农食产品输华准入议定书,为非洲产品常态化进入中国市场打开了通道。
借助此类平台,肯尼亚的咖啡等产品获得了来自中国市场的实质性订单。
而湖南的咖啡全产业链建设也借此东风,通过直采加工与品牌孵化,有效降低了产业链综合成本,并剑指百亿产业目标。
另一方面,侨胞也成为湖南连接世界的重要节点。
他们的跨国经商网络,成为湖南企业“走出去”最现成的通道;他们对住在国法律、文化和市场的深刻理解,是湖南国际化进程中宝贵的“外脑”。
在“聚侨兴湘·侨汇星城”湘非经贸促进会上,此类活动促成了23个经贸项目签约,对外贸易、对外投资额达7.6亿元。
埃及华人华侨协会会长付金丽表示,将以埃及为切入点,把湘江新区优质的产品和技术带入北非,进而辐射整个非洲,这正是侨胞网络赋能“湘品出海”的生动体现。
尼日利亚湖南总商会会长、逸谭国际集团董事长谭拥政在尼日利亚经营二十余年,建立了覆盖多个国家的商业网络,回乡投资建设湖南(邵阳)中非经贸产业园。并计划与在尼日利亚筹建的工业园形成“双园互动”,有效助力湖南企业“抱团出海”。
“我们不仅是来投资的,也是来共享发展机遇的。湖南的进步是我们的荣耀,我们的成功也能反哺湖南。”一位参与娄底活动的东南亚侨商道出了这种新型关系的内涵。
从单向的“引流”到双向的“赋能”,湖南与全球侨胞正结成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与会嘉宾赴娄底经开区、娄星区进行“材料谷”产业链考察。
进阶四:从“区域平台”向“全球网络”拓展
“聚侨兴湘”虽以湖南命名,但其视野与抱负早已超越省域界限,指向全球,服务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大局。
本次两大活动汇聚了来自非洲、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多个地区的侨领,他们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华侨华人和庞大的商业网络。
通过他们,湖南得以与世界各地建立更为密集、高效的经贸文化联系。
特别是非洲侨商群体的深度参与,与中非经贸博览会形成有效呼应,共同将湖南推向了中非合作前沿阵地,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湖南与非洲在农业机械、中医药、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项目,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共享发展经验、增进民生福祉、夯实友好基础的实践,生动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与此同时,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内涵不断深化。
侨务工作不仅是经济的联通,更是文化的桥梁,借助侨胞的独特优势,湖湘文化得以更生动地展现在世界面前;同时,非洲的咖啡、艺术等特色产品与文化也通过侨贸平台引入湖南,促进了中非之间的民间友好和相互理解。这种以侨为桥、以经贸合作为载体、文化交流为内涵的互动,为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互鉴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湖南鼓励和支持在湘成立的各类海外侨团联谊组织、专业性侨界社团,使其成为编织全球“侨网”的关键枢纽。
湖南湘江新区侨界“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联盟目前已与100余个海外侨社团建立深入联系,构建起联通全球的“引资引智”网络。
同时,新区聘请了非洲广东总商会常务副会长、埃及华人华侨协会会长等10位侨领担任新区海外招商顾问,制度化地借助侨领影响力拓展全球网络。
未来的竞争是开放生态的竞争,谁拥有更广阔、更牢固的全球网络,谁就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占据主动。
湖南通过深耕侨务工作,正试图构建一个以湖南为重要节点、辐射全球的开放合作网络,这对其提升国际知名度、增强发展外溢效应,并服务于更宏大的国家发展蓝图具有战略意义。
从非洲侨团侨领侨商湖南行到“聚侨兴湘”,湖南正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市场的逻辑、更加长远的眼光,重新定义与全球侨胞的联结方式。这四重进阶,不仅是工作方法的升级,更是发展思维的蝶变,当深厚的“湘”情与广阔的“侨”力在新时代深度交融,必将激荡出更加澎湃的发展动能,助力湖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征程中,破浪前行,共潮而生。